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“知·籽籽同心”学术沙龙: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

9月30日下午,马克思主义学院在806会议室举办“知·籽籽同心”专题学术沙龙。本次沙龙紧扣“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”这一核心时代命题,汇聚了来自兄弟院校的专家学者与学院教师代表,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研讨,旨在以扎实的学术研究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。

赵智娜老师首先以大运河线性文化遗产为切入点,指出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重要见证。它不仅是古代南北物资流转、保障国家统一的经济动脉,更是各民族迁徙交融的关键通道。它串联了多地地域文化,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,孕育出沿运民众的共同情感认同。同时,她还提炼出了大运河的四大核心价值,并从深化研究、活化非遗、打造文旅项目等五个维度提出实践建议。

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王志刚教授则从理论基础层面,深入剖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逻辑。他认为,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,关键是找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中介机制。他以人文经济学为例,强调要通过具体案例,找到文化与经济相互转化的路径,最终形成能落地的政策建议。同时,他提出要超越王朝循环叙事,探寻中华文明延绵不息的深层密码。这包括以汉字和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向心力、深入人心的大一统政治理想,以及基层社会的自治韧性。最后,他还强调要正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历史事实。王志刚教授的这些观点,为我们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与现实路径,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理论指引。

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阚为对本次研讨进行了总结。他对研讨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与价值升华,并明确了未来教研转化的实践方向。他指出,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需突破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”的具象比喻,从中华文明演进脉络中提炼内核本质,为构建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与话语体系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。

此次“知·籽籽同心”专题学术沙龙的举办,不仅为专家学者搭建了思想碰撞的平台,更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从理论向实践、从学术向教学的深度转化,为学院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需求、深化特色学科建设注入新动能。(作者:甄晓燕 审核:阚为)